三家分晋后的韩国,为何是最弱小的?赵国和魏国为何更强?
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,而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。事实上,三家分晋持续了将近一百年,而三家对分晋这件事的态度,是非常团结的。在三家分晋后,魏国、赵国、韩国和齐国、楚国、燕国、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。不过,虽然大家都是战国七雄,不过,各自的实力却是迥然不同的。比如楚国不管是战国前期还是中后期,都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,即便是秦灭楚之战,也需要动用60万大军。而就魏赵韩三晋来说,实力的差距也是各不相同的。比如在战国前期,魏国率先称霸,力压齐国、秦国、楚国等大国。在魏国衰落后,赵国在胡服骑射后崛起,一度抗衡秦国。那么,问题来了,三家分晋后,魏国、赵国先后称霸,为何韩国始终弱小呢?
一首先,战国时期,不少诸侯国的崛起,往往和变法存在直接的关系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秦国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。不过,实际上,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,秦国却是衰落不堪,甚至存在被魏国消灭的风险。比如在河西之战中,魏国在一开始是压着秦国打,后者可谓屡战屡败。正是有感于此,秦孝公才冲破一切阻力,支持商鞅开启了“商鞅变法”,促使秦国由弱转强。同样的道理,在魏国、赵国、韩国这三晋中,变法也是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。说到这,可能有人要说,韩国不是也有“申不害变法”吗?对此,在笔者看来,相对于商鞅变法的不破不立,申不害变法只不过是小修小补。在申不害变法中,主要内容就是加强官吏的考核和管理,以此提升韩国内部的运转效率。
二申不害相韩15年,帮助韩昭侯推行稳定朝政,百姓生活渐趋富裕,史称“终申子之身,国治兵强,无侵韩者。”(《史记·老子韩非子列传》)。不过,在战国七雄的竞赛中,仅仅是能够自保,显然是不够的。也即申不害变法一时间稳固了韩国的地位,却没能帮助韩国开拓疆土。在申不害变法之前,也即韩昭侯二年(公元前361年),宋国攻占韩国的黄池。同年,魏国攻占韩国的朱邑。在申不害去世后,也即韩昭侯二十四年(公元前339年),秦军攻占韩国的宜阳。由此,非常明显的是,虽然有“申不害变法”,但是,这依然没有改变韩国弱小的局面。与此相对应的是,同样出自三晋的魏国和赵国,则通过比较彻底的变法,以此在战国时期先后称霸。
三一方面,就魏国的“李悝变法”来说,主张选贤任能,赏罚严明,这也是韩国“申不害变法”的内容。但是,李悝变法还主张实行尽地力、平籴法,以此促进了魏国农业的发展。并且,在李悝变法后,魏国形成了精锐的魏武卒,这是魏国得以称霸中原的重要力量。凭借着精锐的魏武卒,魏国得以在秦国、齐国、楚国等诸侯国的较量中一度占据上风。另一方面,就赵国的“胡服骑射”来说,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把袖子改窄,习骑射,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。窄袖交领右衽服装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,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,同样为赵国打造了一支精锐的骑兵。所以,不管是李悝变法还是胡服骑射,都涉及到了军事层面,促使魏国和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增强。
四最后,而就韩国的申不害变法,并没能帮助韩国打造一支精锐的力量。所以,韩国在对外的战争中,自然是不断失利,其领土疆域遭到了秦国的步步蚕食,形成了持续衰落的局面。综上,在三家分晋中,魏国和韩国都获得了中原核心区域,也即二者的疆域,都包含了今河南省一带,该地区人口稠密、平原众多,具有良好的条件。但是,韩国显然没有魏国和赵国这么奋发图强,在发展趋势上,韩国无疑是一条平滑向下的曲线,也即没有巅峰就走向了衰落。至于魏国和赵国,都有过自己的巅峰,虽然大家最后的结果都是被秦国消灭。不过,赵国和魏国给人留下了强大的印象,一些后来的朝代和势力,经常选择“魏”和“赵”作为国号,与此相对应的是,在战国之后,几乎没有以“韩”作为国号的朝代和势力,这也说明在战国七雄中,韩国的弱小深入人心,大家都不愿意以此作为国号。
[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]